目前分類:國民美食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口不只蕃茄香 ~ Nasi Tomato 蕃茄飯出門在外,想要來個多樣菜色經濟的吃一餐「住家饭」,經濟飯攤是最佳選擇(台灣叫自助餐)。而經濟飯之所以叫經濟飯,應該是因為它那以經濟實惠的價位就可以吃到多樣菜式的特徵吧。而每一家經濟飯攤/店家所盛上的菜餚都有著各自的特色與味道,讓吃的我們可以今天這家明天那家的轉換著,可說天天不同菜餚不是一件難的事,更何況多元的馬來西亞自然不是只有一族選擇(華人、馬來人、印度人、Mamak 等)。

通常華人的經濟飯的米飯只有白飯無其它選擇。但去馬來人、印度人或Mamak擋的話,就會有Nasi Tomato(蕃茄飯)的出現。
而Nasi Tomato(蕃茄飯)到底是馬來人還是印度人的米食料理呢,還真的難以考究出來。只知道它在於馬來人,是喜慶時的佳餚,例如Kenduri(开放式的宴會大餐)、開齋等。而我對它最初的認識,也是在馬來檔口上吃來的美味。
文章標籤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ar VS Char hor fun 沙 VS 炒 河粉直到要寫這篇文稿時,才發覺記憶裡出現"沙河粉"的畫面似乎是到了檳城才變得清晰。
在那之前,20年來居住在馬來半島南端的我,或許因為那裡的福建和潮州人居多,源自廣東的它在我那個年少時代還是沒有那麼普遍多見的料理。
也是後來才知道,河粉其實是簡稱。它的最初名稱是"沙河粉",不是我一直以為的"沙"是指一種料理方式+"河粉"是指那白色的主食材。
另外,有些人會吧河粉和粿條畫上等號。但是在我的認知裡,它們是不同的。除了粿條呈條狀而河粉是大塊狀(但在怡保是條狀)外,咬勁、厚薄、米漿份量等,都有差異。

河粉通常的料理方式有乾炒、濕炒、煮湯和蒸。
而在檳城,當我們說"沙河粉"時,上桌的會是。。。。

文章標籤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榴蓮,送飯吧1 六月,榴蓮飄香的開始。

小時候阿嫲還在時有個果園。榴蓮收成時總會一羅里一羅里的把榴蓮賣出去(羅里=馬來話 lori=英語 lorry=卡車)。
為了滿足孫子們的口腹之慾,她通常會收起一些藏在床底下,等哪個孩子孫子去到果園,就會拿一些出來,讓我們帶回家吃。
因為這個果園,為期二個多月的榴蓮季節,吃榴蓮成了等待一年的雀躍到吃多了開始倦怠的還好。
那個年代,那個成長環境,這是一種不富裕卻奢華的饗宴,讓人至今,仍不時懷念。

在原產地馬來西亞,榴蓮,是等到完全熟成後自行落下才收成的珍貴(放心,至今沒有砸過人。傳說它的刺長眼睛,不會砸好人)。
這樣的它,甜、香、醇,都是滿點。也就為何我們始終難以滿足於鄰國樹上摘下催熟的品種了。

文章標籤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口國宴平民,Nasi Lemak(椰漿飯)我以為我寫過它。原來,我沒有。

是因為太過習慣吧,所以它如同日日一樣的存在著,始終會在某個角落,要吃隨時都可以,一包馬幣1元就吃得到的平價美食。

直到人不在馬來西亞時,食物的線斷了,味道留在了赤道裡,無法隨身攜帶,才驚覺,有些事物,無論曾經存在多久,都會因轉變而只能想念。


椰漿飯 nasi lemak,名字很直接。

nasi = 飯。lemak = 油,這裡指的是椰漿。

屬馬來料理。漸漸的,演變出多個族群的些許變化。

但,靈魂,始終不變。

文章標籤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檳城淋麵(Lam Mee),一碗家常生日麵檳城的美食中心或茶餐室隨處可見。

走進任何一家,檳城咖喱麵、福建蝦麵、雲吞麵、炒粿條等等,都是普遍上會見到的攤子。

但是,一碗檳城特有的淋麵*,就不一定可尋。

原因,好像沒有什麼人知道。

但是,去哪裡吃一碗心頭好呀,就各有各的推薦。


他們說它是娘惹料理。本叫生日麵。

就如福建人生日要吃一碗滷麵一樣,峇峇娘惹家庭會把黃麵加上豆芽燙熟,淋上蝦頭、蝦殼、豬骨熬煮的鮮甜清澈湯汁,鋪上蝦子、豬肉片、蟹肉、染紅的蛋皮絲,然後撒上蔥油酥和莞茜,再配上一匙提味的峇拉煎參巴辣椒醬來呈上滿滿的生日祝福。用黃麵代表長壽。豆芽代表新生。染紅的蛋皮絲帶出喜氣。

也如同福建人會在慶生時用滷麵招待親朋戚友一樣,它會被送至親朋戚友家中,與大家同歡慶,是喜慶的重要角色之一。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沙嗲 Satay,百年香味那是一種超過百年的香味,存在在空氣中,漂流。

炭火的香嗎?
好像,沒有那麼簡單。

閉上眼,細心探索。
那是肉香。油滴落炭火上,美妙的聲音,冒起了一股甜香。

不對。不止。
還有濃郁卻互不搶味的香料。
胡荽、小茴香、薑黃、香茅。。。。。
還有。還有!
蒜頭、蔥頭、薑、
與肉交會多個小時後已經滲透入肉的每一寸空間,
通過炭火的熱力,沖出、冒出。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媽媽是潮州人,喜歡料理,雖然她說全是為了讓我們在不用花太多錢下吃到美味。:-)

她有著吃過回家研究後就能料理出來的天賦。研究好的料理,就會把食譜寫在她的“武林祕籍”裡。

因此,我們家的早餐、午餐、點心、晚餐(沒有宵夜的習慣),都是媽媽張羅一切。而為她備料的,就落在我和大我兩歲的姐姐身上。

米香水粿(Chwee Kueh) 印象中,她不親力親為的,潮州傳統民間小吃,在馬來西亞只有我成長的家鄉南部才吃得到的“水粿”(潮州話叫“Chwee Kueh”),是少有裡的其中一個。

記得她說,這看上去簡簡單單的它,做起來很是考究。

需要把米浸泡、然後用石磨磨成米漿。然後倒入專屬的器皿,蒸籠裡蒸熟。不對的米影響味道。不依照古法用石磨磨口感就有差。加入的水要看米的狀況來調整。蒸的火候也是要看情況而定。

再加上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來西亞的華人,第一代來自廣東、福建省的頗多。

而廣東三大族群之一的客家民系,自然也在馬來西亞生根的不少。

所以客家菜色,在馬來西亞,也算普及。

客家算盤子,一盤團圓一盤有錢算 當中的算盤子,是我記憶裡,一提到客家菜,就會想到的難忘之一。

不過不知為何,這道美味,卻不易在家裡的廚房以外吃到。

印象中,聽過那是因為它不易料理。

記憶裡,媽媽每次要準備它時也是一臉不易。

所以,愛吃它,卻少有吃到。

直到今年過年,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說,食物,不只是一種滋味,也是一種記憶、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Bubur Cha Cha (摩摩喳喳),在馬來西亞,外頭賣著的,已經漸漸轉變成剉冰/碎冰形式,和泰國的相近了。

一碗家的味道,Bubur Cha Cha (摩摩喳喳) 但是,真實面貌的它,我從小的記憶,是媽媽煲煮的溫暖糖水,熱吃暖身。

有時,媽媽也會把它放進冰箱裡冰一冰,來個冷吃。

這是老一輩對食物的堅持。因為不加冰塊,就能保有它本來的濃度,不會變稀。

畢竟,平常人家裡,不會有剉冰機,所以,剉冰式的Bubur Cha Cha,從來不是我對它的印象。


除此之外,味道、色澤也渾然不同。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Roti Jala我,從小吃它。有人說它源自於我出生的地方,柔佛。

但,該怎麼稱呼它呢?


它叫Roti Jala,只有馬來文名字。

Roti = 麵包。Jala = 網。所以,直接翻譯,就是網狀麵包?!

但,它又沒有麵包的特徵。比較傾向餅。所以,叫網狀餅/網餅比較恰當(網路上查到有人這麼稱它)。

可是,它又沒有餅的硬度。反而和鬆餅的口感接近。最後,決定叫它網狀鬆餅。

* 後來查到,也有人叫它“Lacy Crepes”(蕾絲薄餅)或 "Lacy Pancake"(蕾絲鬆餅),好像也蠻貼切。


它,是馬來西亞馬來人的食物(也有印度人/Mamak在賣)。

製作方法頗為特別。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tak-otak(烏達),大腦裡溫暖  

"Otak",馬來文。華文=“大腦”。

一種食物,叫Otak-otak(烏達),華文=很多大腦,你會怎麼想它?

如果我告訴你,它,是馬來西亞南部的熱門小吃,尤以一個叫“麻坡”的城市出產的,最為出名。你想像中,它的味道,又會是怎樣的呢?

如果我再告訴你,它是用一種容易弄爛的主要食材、磨碎後加入辣椒干、南姜、椰漿、蒜頭、薯粉、香料及咖喱粉等攪拌好,放進冰箱冰一至二小時讓其凝固。然後全程人手把它們用亞答葉包起來。要吃時,在炭火上烘烤。當聞到陣陣香味時,就是它剛剛熟成,美味的時刻(不吃辣的你,它也有不辣口味可以讓你享用),你是否願意嘗試看它?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atay Kuah 沙爹醬,看似平凡,其實不然有些東西,看似平凡,其實不然。而且還有著不可缺的重要性。
就似如果沙爹沒有了沙爹醬,沙爹,就不完整。

而沙爹醬看上去,好像簡單,但,吃進口裡的它,微微的辛辣、留齒的香味,細膩又微帶顆粒,好開胃!
這是因為,它裡面有花生,辣椒,香茅,蒜頭和其它香料大匯聚,然後用慢火熬煮熟成。

除了配肉串,也可以佐米飯,或者是做為餡料包進麵包、包子裡。沾土司麵包呀,也很美味。拿來撈麵也不錯。我們也會用它來當沙拉醬、炒海鮮炒時蔬。馬六甲還用它來燙煮食物串(我們叫它沙爹樂樂 Satay Luk Luk)。也可處理成沙爹火鍋。

【食譜分享】:沙爹蝦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ee Rebus,一碟超過半世紀的融合美食(Fusion Food)馬來西亞的印度人、馬來人、嘛嘛(馬來西亞淡米爾裔穆斯林)食物名稱,很多都沒有正式的華文名稱。因為,你不會去到他們的檔子,然後對他們說華語。

所以,Mee Rebus,網路上有人翻譯成“馬來滷麵”、有人叫它“馬來撈麵”或“印度撈麵”、有人管它叫“爪哇麵”(雖然Jawa Mee 和 Mee Rebus 只是親戚)。但是,怎麼翻譯,好像,都無法詮釋的貼切。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oti Tissue, 讓人心情愉快的食物  高高的它,叫 Roti Tissue。在有賣Roti Canai(印度煎餅)的嘛嘛檔或店家裡,普遍上也可以看到它的蹤影。是嘛嘛(馬來西亞淡米爾裔穆斯林)飲食的創意。

它,薄如紙巾。所以被冠上了“Tissue"(紙巾)的封號。

脆脆的、甜甜的、香香的,是個能讓人心情愉快的食物。


怎麼不呢?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oti Canai 印度煎餅


Roti Canai,一種受印度人飲食影響而誕生的“大餅”。

在馬來西亞,可以在馬來檔、印度檔、嘛嘛檔(馬來西亞淡米爾裔穆斯林所經營的飲食檔)和華人小食中心發覺它們的蹤影。

華文,它被翻譯成”印度煎餅“(雖然“Roti"的意思是“麵包”,“Canai”的意思是“形成或磨平",然後在馬來西亞,我們都只管叫它本名),應該就是取它是源自印度人的飲食文化+它是用煎而成的餅形狀吧。

但是,其實,在馬來西亞,乘上桌的Roti Canai,很多時候,不太”餅“樣。因為它的最後程序,就是要用雙手拍擊它數回,好讓他鬆軟又脆口。

而由它”延伸“出來的口味,可以是吃甜的,也可以是吃鹹的。
文章標籤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