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ar VS Char hor fun 沙 VS 炒 河粉直到要寫這篇文稿時,才發覺記憶裡出現"沙河粉"的畫面似乎是到了檳城才變得清晰。
在那之前,20年來居住在馬來半島南端的我,或許因為那裡的福建和潮州人居多,源自廣東的它在我那個年少時代還是沒有那麼普遍多見的料理。
也是後來才知道,河粉其實是簡稱。它的最初名稱是"沙河粉",不是我一直以為的"沙"是指一種料理方式+"河粉"是指那白色的主食材。
另外,有些人會吧河粉和粿條畫上等號。但是在我的認知裡,它們是不同的。除了粿條呈條狀而河粉是大塊狀(但在怡保是條狀)外,咬勁、厚薄、米漿份量等,都有差異。

河粉通常的料理方式有乾炒、濕炒、煮湯和蒸。
而在檳城,當我們說"沙河粉"時,上桌的會是。。。。一盤打上芡汁的濕炒河粉。而且,和檳城福建蝦麵一樣,沒有特別交代,老闆會以河粉+米粉來呈現,也就是馬來西亞中部說的"鴛鴦"。
料理程序也是有些差別。檳城的"沙河粉"會先把河粉和米粉個別炒香上色,客人點後才會炒煮配料和芡汁再淋在粉上(想要增加香味可以要求加蛋)。跟馬來西亞中部的滑蛋河的差別應該就是在"蛋"上面了。
吃的時候通常是配醃漬青辣椒或是sambal(三巴/參巴醬),帶酸帶辣,開胃又爽口,很適合在熱帶的天氣下享用。

為什麼北中南的馬來西亞會有這些差別?有時還真的是說不上來。
有些食物可以說是因為華人族群的不同。但,"沙河粉"這屬於廣東人的食物,在不同區域也有不同的詮釋,或許,是因為在歲月的累積下,增添了地方影響的關係吧。:-)

arrow
arrow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