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ian_kuih.jpg其實,和它不是很熟。

一是它其實沒有那麼容易被遇見。
二是喜歡甜點,但極甜的它,是一嘗就投降的沒辦法再入口。
卻有嗜甜的朋友一試喜歡。而印度朋友們,更是覺得甜是道地。檳城知名印度餐廳的老闆還很自豪的說,從印度來的客人也都覺得他們家的它比印度的還道地美味。

它叫 Kaju katli,用腰果(處理成粉)、糖、酥油(可略去)和香料乾果(也可略去)製作而成的印度甜點(如果加入牛奶就叫Kaju Barfi)。
是屠妖節(Deepavali)的傳統食物和送禮佳選。通常呈現成菱形、水果、花朵等精緻形狀。

文章標籤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uarchee1.JPG到底是「麻芝」還是「麻糍」還是「麻糬」?
我想,在馬來西亞,如何寫,不太重要。叫得出,就OK了。
畢竟,我們熟悉的,是老人家那個年代就這麼叫做的方言語音。
”muah chee"?"mua chi"?"muar chee"?就看你說福建人還是潮州人還是我也不太清楚。:-) 它源自哪裡?
有人說它是潮州人的甜點。有人說它是福建人的小吃。比鄰的它們,我想,多少有著相互的影響吧。
文章標籤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emang,柴燒的一筒米飯竹子香1 如果說,粽子,是華人在葉與糯米料理使用上的代表之一。那,馬來人的,必是Lemang(竹筒飯)。

當你看到"竹筒飯"這3個字,你或許想到的是台灣原住民的版本,或是海南黎族的傳統小吃,再不然就是雲南傣族的食物。

從族群的淵源探索起來,不難發覺彼此的關聯。同屬南島語系的大家,在食物上的相似,是可以理解的。
而在網路上讀到的資訊,反而讓人感到意外。

文章標籤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榴蓮,送飯吧1 六月,榴蓮飄香的開始。

小時候阿嫲還在時有個果園。榴蓮收成時總會一羅里一羅里的把榴蓮賣出去(羅里=馬來話 lori=英語 lorry=卡車)。
為了滿足孫子們的口腹之慾,她通常會收起一些藏在床底下,等哪個孩子孫子去到果園,就會拿一些出來,讓我們帶回家吃。
因為這個果園,為期二個多月的榴蓮季節,吃榴蓮成了等待一年的雀躍到吃多了開始倦怠的還好。
那個年代,那個成長環境,這是一種不富裕卻奢華的饗宴,讓人至今,仍不時懷念。

在原產地馬來西亞,榴蓮,是等到完全熟成後自行落下才收成的珍貴(放心,至今沒有砸過人。傳說它的刺長眼睛,不會砸好人)。
這樣的它,甜、香、醇,都是滿點。也就為何我們始終難以滿足於鄰國樹上摘下催熟的品種了。

文章標籤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碗濃濃的潮州面貌,粿汁(kuay chap)1它是。。。。。kuay chap?kueh chap?kway chap?

華文名稱,它叫粿汁/粿什。
要用馬來文或英文來寫它時,拼音就派上用場了。
但是,拼的不是華語發音,而是依潮州話來發音。
也就因此,它不叫 guo zhi 或是 guo shi。而是叫 kuay chap 也是 kueh chap 也是 kway chap。

源自中國潮汕的它,隨著飄移的人們,連同同樣家族的料理,一起來到了另一個國度。
再隨著帶著它們來到的人們,在新的土地上散開、流傳。
卻始終沒有如福建麵、咖喱麵、雲吞麵、炒粿條等那樣,普遍的出現在全馬個個美食中心裡。
唯有在潮州人比較集中的區域,才可尋得它的蹤影(例如柔佛、古晋)。

原因?並不清楚。
但,絕對不會是因為它不夠特色鮮明。
反而,它的個性直接,有著濃濃的潮州面貌。

文章標籤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