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饌?綠豆爽?啊,我們叫它"Tau Suan" 馬來西亞的族群很多,而每個族群下又有各自的支流/貫籍,飲食文化也就相應的繁多。
就如華族,我們有福建人、潮州人、廣東人、客家人、海南人等等。福建人裡又可再細分為興化、福州、潮汕等。
早年越洋而來的第一代隨身帶來了各自的飲食文化,然後在馬來西亞的土地上紮根傳承,讓幸運的我們至今仍然得以嚐到多元的料理。
雖然有些味道始終難以抵擋歲月的變遷而漸漸成為再也吃不到的記憶,但,得以留下的,仍是不少。
而且不少的它們,我們仍然用方言(地方語言)呼喚著它們的名字。
"Tau Suan",就是這麼一道料理,會用潮州話來喚它。
而"豆饌"、"豆爽"、或是"豆蒜",是取其音。如果有人字正腔圓的喚它"豆饌/爽/蒜",我們或許還會會不過意來呢。

文章標籤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碗漸漸難尋的美味 ~ Lontong1 其實,成長的歲月裡一直沒有特別感受到什麼種族問題的存在過。

小時候每個星期五(如果沒有記錯),身處住宅區的老家步行二三十步就到的長長馬路上就會換上 Pasar malam(夜晚市集)的面貌。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等掌鋪的的攤販們一字兩旁排開,售賣著各自的美味和生活雜貨們。不少料理還是唯有Pasar malam時才吃得到的家庭料理(通常是媽媽們為補貼家用而來擺攤的)。平常少外食的我們,總是對這1個星期1次的盛會引頸長盼著。因為唯有這天,媽媽會不下廚,讓我們到Pasar malam的美食叢林裡覓食。

我喜歡馬來料理,所以通常光顧的都是馬來媽媽的攤位。記憶裡的她們,比華人媽媽還要和藹可親(不少華人婦女其實蠻兇悍的)。而他們通常都是一家人和樂融融的在攤位上忙碌著,臉上的笑容是小時候我喜歡沾染的歡愉。當時馬來文還不懂多少(小學上的是華文源流的華小)人又懼生膽小的我,跟他們的溝通卻奇妙的特別容易。

而似乎唯有馬來人在賣的 Lontong,是那時認識的吧?

文章標籤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龍無關的水果 ~ 龍貢 Longkong1你吃過這樣的它嗎?
黃白色薄果皮裡包著一瓣瓣色澤與龍眼、荔枝相似的果肉,細嫩多汁味道清甜。
有人說它的味道介于葡萄和山竹,也有人說它味道像柚子。
屬於季節性的熱帶水果。印象中通常是在7~8月這段時間可以看到它們的出沒。
名字叫Longkong,華文名字取其音直譯為"龍貢"不過我們很少在用(已經習慣了"Longkong"這馬來文名稱)。
跟山竹一樣,保鮮期不長。貨源也似乎不多。所以呀,有機會看到新鮮的它時別錯過它。它可是必須種上二三十年才會有果收成的難得喲。

文章標籤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灼一盤骨刺多多 ~ 刺螺 Siput Duri2似乎不是處處可見呢,這盤骨刺多多的料理。

它叫刺螺,眾海螺中的一種。英文有人叫它 "Sting spiral shell" 或 "spiky shellfish"。馬來文被喚著 "Siput Duri"。
"Sting" = "Duri" = "刺"。到底是誰直譯誰,我也查不出個所以然。不過它的味道和口感,倒是清楚不過。:-)

文章標籤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反轉的煎餅 Apam Balik 華文維基百科把Apam Balik和曼煎粿畫上等號。但是,對我來說,Apam Balik和曼煎粿是2個不同的小吃。

曼煎粿(大而厚實的發酵鬆軟煎麵糕,有著花生碎和糖的內餡,會切成塊狀來賣,源自中國福建一帶),是華人先在賣的小吃,後來馬來人才跟著開始賣(但販售的攤販相對來說數量不多,書寫食物名稱時,會用讀音來拼 ~ Ban Jian Kuih)。
而Apam Balik,有著一個手掌可以掌控的尺寸,用麵漿烤香的脆中帶軟外皮,包裹著花生碎、糖的基本內餡(還可以加罐頭玉米粒、花生、雞蛋。進階版的還可以放入香腸、起司等內餡)。
文章標籤

味在大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