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成長的歲月裡一直沒有特別感受到什麼種族問題的存在過。
小時候每個星期五(如果沒有記錯),身處住宅區的老家步行二三十步就到的長長馬路上就會換上 Pasar malam(夜晚市集)的面貌。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等掌鋪的的攤販們一字兩旁排開,售賣著各自的美味和生活雜貨們。不少料理還是唯有Pasar malam時才吃得到的家庭料理(通常是媽媽們為補貼家用而來擺攤的)。平常少外食的我們,總是對這1個星期1次的盛會引頸長盼著。因為唯有這天,媽媽會不下廚,讓我們到Pasar malam的美食叢林裡覓食。
我喜歡馬來料理,所以通常光顧的都是馬來媽媽的攤位。記憶裡的她們,比華人媽媽還要和藹可親(不少華人婦女其實蠻兇悍的)。而他們通常都是一家人和樂融融的在攤位上忙碌著,臉上的笑容是小時候我喜歡沾染的歡愉。當時馬來文還不懂多少(小學上的是華文源流的華小)人又懼生膽小的我,跟他們的溝通卻奇妙的特別容易。
而似乎唯有馬來人在賣的 Lontong,是那時認識的吧?沒有怎麼記得了呢。就如很多小時候吃到的食物一樣,它,就這麼出現在生活裡,習以為常的覺得這是馬來西亞處處可以吃到的美味。
然後,上了大學,人離開了家鄉北上,才發覺,要尋一碗曾經想吃就吃得到的它,竟是近乎不可能的事。
而隨著歲月漸漸累積,那一碗黃澄澄的它,就算是在家鄉柔佛,也逐漸變得難尋其蹤影。
湯料叫"Kuah Lodeh",材料有長豆、豆腐乾、腐竹、紅蘿蔔、sengkuang(芒光,沙葛)、包菜(高麗菜)、Telur rebus 水煮蛋、蝦米/江魚仔、紅辣椒、冬粉、椰奶、黃薑/黃薑粉、蒜頭、洋蔥、蔥頭、香茅等。
主食材是 nasi impit / ketupat 馬來飯團/馬來粽(皆是米飯料理,差別在料理方式的不同)。切塊後擺放在深盤裡,然後淋上奶黃色的湯料,再佐上 sambal 三巴(通常是sambal tumis ikan bilis 江魚仔辣椒醬)。我通常會加料加點 sambal sotong kering 香辣三巴魷魚乾。帶著淡淡香蘭葉或是棕綠葉香的紮實米飯,吸入柔和微辣滿滿蔬菜豆香海味的湯汁,舀一匙入口,再吃一口煮得軟潤的香辣魷魚塊,啊,停不了的滋味呀。
華文名嗎?英文名嗎?sorry,沒有。
有人硬要華文音譯成 朗東?籠統?隆冬?弄洞?
完全不對。Lontong 就是 Lontong。多元族群的我們,不用什麼都來個其它語言的翻譯。
- May 01 Sun 2016 21:56
一碗漸漸難尋的美味 ~ Lontong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